自古以來,人類對于“長生不老”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于是,近幾年來,一種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廣為流傳的海洋生物——燈塔水母,由于被認為擁有“返老還童”的能力,可以避免死亡的威脅,成為眾人熱議的話題。然而,記者在走訪動物學專家后發(fā)現(xiàn),燈塔水母在正常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下其實無法“逃避”死亡的自然規(guī)律,其“長生不老”的說法或許只是基于多年前一個缺乏嚴謹數(shù)據(jù)支持的實驗以訛傳訛的不實結論,所謂“永生”,極可能只是一個“傳說”。
“永生”燈塔水母熱捧
在2010年,Ma &Yang在其發(fā)表在網(wǎng)絡刊物《Nature and Science》上的一篇介紹燈塔水母的文章中,煞有介事地將其稱為“不會死亡的動物”。文章稱,燈塔水母只有5毫米長, 可以從成熟期階段“輪回”到幼年的水螅狀態(tài)重新生長,這樣它便擁有沒有界限的生命。由于擁有這樣的特殊能力,燈塔水母從原來的棲息地加勒比海,擴散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的近海,并出現(xiàn)在大西洋的另一側——巴拿馬地區(qū)。研究者們相信,燈塔水母是通過依附在大船船底,“暢游”了彼此交匯的大洋。
正是燈塔水母這種令人嫉妒的“特殊能力”,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讀者和網(wǎng)民們的極大興趣。此報道一出,加上近年來部分媒體的炒作,一些網(wǎng)友推波助瀾的跟帖,導致了zui近在我國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了很熱鬧的關于燈塔水母“返老還童”、“長生不老”的討論。這看似奇妙的生命演變過程,關于它的記錄是否真實且具備科學性?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專業(yè)徐潤林教授在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后,從嚴謹?shù)目茖W角度出發(fā),為我們揭開燈塔水母的“真面目”。
專家視點:
燈塔水母或與普通水母無異
“逆生長”也許是美麗的誤會
說起水母,不少人或許都認得它們的“樣子”,但是對于它們的生命形態(tài),知道的人卻。大家熟悉的是它們在水中如八爪魚般飄逸的“水母型”模樣,卻不知道它們還有另一種樣子——長得像珊瑚蟲一般的“水螅型”。
徐教授向記者介紹,我們這里所說的“水母”其實是動物界刺胞動物門的成員,該動物門主要有水螅綱、缽水母綱和珊瑚綱,海蜇和各種珊瑚是我們zui熟悉的刺胞動物。多數(shù)刺胞動物的生活史中都包括兩個基本的形態(tài)階段:一個是水螅型,一個是水母型。“在刺胞動物一個完整的生活史中,存在著一個無性生殖的水螅型階段和一個有性生殖的水母型階段。這兩個階段是交替出現(xiàn)的。在學術上,動物生活史中具有這種無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我們稱為世代交替。一般來講,一種動物的生活史具有種的特異性,且各階段是必須經歷的。”他說。對于低等生物而言,這是一種細胞分化的能力,而且不僅是燈塔水母,所有種類的水母都具備這種能力。
在徐教授看來,燈塔水母與普通水母其實并無太大區(qū)別。他介紹,我們這里說的燈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是McCrady于1857年定名的,它只是燈塔水母屬的一個成員,該屬還包括另外9個物種。我國有記載的是燈塔水母和短柄燈塔水母。“一般意義上的水母是指刺胞動物的水母型階段,根據(jù)這樣的界定,普遍意義上的水母就包括水螅綱的大多數(shù)種類和缽水母綱的全部種類,其已知種類超過3000種。正如我們前面談到的,水母型僅是刺胞動物生活史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故不同的種類,其水母型占總生活史時間的比例差異極大。”
需要弄清楚的是,刺胞動物的不同形態(tài)期(水螅型和水母型)并不具有幼年、成熟的區(qū)別,只有生活史中哪個階段占較多時間比例的差異。有些種類的水螅型階段短,我們??吹降氖瞧渌感?;反之,有些種類的水母型階段很短或沒有,因而我們通常就只看到其水螅型。“也許是對此特點的不了解,才引起了不少關于對水母‘返老還童’說法的誤解。”
誤會從何而來?
或因一個缺乏嚴謹數(shù)據(jù)支持的實驗
無可否認,對于我們而言,擁有“返老還童”能力的燈塔水母是個很美好的“傳說”,我們都希望它是真實的,或許哪天還能“仿效”其特殊能力,并將這種能力應用到人類自身。然而追溯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得出這一結論的科學實驗過程其實存在不少漏洞。
徐教授表示,按照現(xiàn)代的科學觀點,生物體由生到死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網(wǎng)絡上對燈塔水母這種“逆生長”現(xiàn)象炒得很熱,有些還說得好像很有道理,如果這種現(xiàn)象存在,就*推翻了原來我們所了解的生物學的基本規(guī)律,也推翻了唯物主義基本教義。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了解其來龍去脈,我們就必須回到有關研究者的原始報道上。
“早在一兩千年前就有了關于刺胞動物的研究,而真正發(fā)現(xiàn)這類動物有形態(tài)的變化是在差不多100年前,由德國人發(fā)現(xiàn)的。后來陸續(xù)也有一些相關的研究,但總的來說非常少。”徐教授說。1950年曾有學者在美國《芝加哥雜志》上發(fā)表過有關燈塔水母胚胎發(fā)育的系統(tǒng)研究文章。沉寂了若干年之后,1992年,德國研究者做了一個關于燈塔水母屬動物兩種形態(tài)的轉化實驗,但是這個實驗只是以“饑餓”為前提條件,文章篇幅也很短。
事情出現(xiàn)轉機是在1996年。當時,意大利研究者Piraino等人對4000只不同發(fā)育階段的水母型燈塔水母進行了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的轉化誘導試驗,這些環(huán)境條件包括:(1)饑餓;(2)突然改變水溫(升高或降低);(3)降低鹽度;(4)機械損傷。結果顯示,在人為改變的環(huán)境下,不同發(fā)育階段的燈塔水母均出現(xiàn)了水母型轉化為水螅型的現(xiàn)象,但轉化過程隨水母型發(fā)育的程度不同有所差異。這就是該研究的全部結果。
“非常遺憾的是這篇研究論文存在著很多不夠嚴謹?shù)牡胤?,在方法學上明顯有缺陷。”徐教授說道。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前面我們提到的那個《Nature and Science》刊物并非學術界熟悉的的《Nature》和《Science》。對于這個實驗,徐教授提出自己的三點質疑:
1.實驗方式:實驗在什么時間,以什么方式進行的?
2.環(huán)境條件改變的定量:水溫和鹽度的改變是如何進行的?在多長時間內改變?機械損傷的程度如何?這一系列的試驗持續(xù)了多久?各種人為條件下進行了多少個輪回的轉化?
3.zui致命的關鍵點:作者在該文中沒有非常明確地指出上述的這些現(xiàn)象均是在環(huán)境條件改變的前提下獲得的,而且非常武斷地在文章摘要部分說燈塔水母是一種不會死亡的動物(具有避免死亡的機制和能力)。
形態(tài)轉換不能無限循環(huán)
燈塔水母實際亦會“死”
對于實驗結果所說的燈塔水母擁有“逆生長”能力,徐教授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質疑——假設燈塔水母是長生不老的,它從一種狀態(tài)轉換為另一種狀態(tài),姑且認可它是從成年轉變?yōu)橛啄隊顟B(tài),那么其生命狀態(tài)應該從變?yōu)槌赡曛螅軌蛟俣绒D變?yōu)橛啄?,這才叫做“長生不老”,如果生命形式僅僅轉換了一次,就不可以稱之為“長生不老”。
也就是說,“長生不老”應該不只是一個循環(huán),而目前掌握的有關燈塔水母的實驗研究文獻中都沒有清楚交代這一點。因此,徐教授認為,并不能將燈塔水母兩種生命形態(tài)成功轉換一次的現(xiàn)象,武斷地認作是“長生不老”。
徐教授指出,光靠這個實驗結果事實上并不能推斷燈塔水母具備“逆生長”的能力。“因為很多實驗研究的條件在現(xiàn)實中是不存在的,或者說這些條件的改變也不像實驗室里那樣劇烈,因此我們不能將實驗室里的研究結果簡單地下結論。其實,就燈塔水母這個例子,也只能反映出它具有一定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
因而,可以這樣說,燈塔水母在一般條件下仍會死亡,其 “長生不老”的說法或許只是基于一個不嚴謹?shù)目茖W實驗以訛傳訛的不實結論。
此外,網(wǎng)上還廣泛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把一個燈塔水母切開,它能在24小時內變成兩條水蛭蟲,72小時后長出觸角。就算把它打碎,只要它的細胞完整,也可以變成一條水蛭蟲,重新開始生命,這是因為它有再生基因。
徐教授則這樣解釋:“低等動物的自我修復或再生能力是較普遍的,也有很多種方式。等級越低,這種能力就越強。例如扁形動物的渦蟲,通過切割手術,會長出很多奇怪的樣子;蚯蚓被剪掉一小部分后,會以再生的方式重新長出來。而在我們認為的高等動物身上,這種能力就下降或消失了,如果人類缺了一條手臂,再長出一條來是不可能的……低等動物的自我修復機制與目前學術界很關注的脊椎動物干細胞機能研發(fā)實驗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但根源在哪,目前尚不清楚。”
來源:*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環(huán)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