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細胞是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發(fā)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不可描述成“一切生物都是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構成”,因為病毒并不是細胞構成,1886年,在荷蘭工作的德國人麥爾(Mayer)把患有花葉病的煙草植株的葉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注射到健康煙草的葉脈中,能引起花葉病,證明這種病是可以傳染的。通過對葉子和土壤的分析,麥爾指出煙草花葉病是由細菌引起的。);
[細胞學說] 細胞學說
2. 所有細胞在結構和組成上基本相似;
3. 新細胞是由已存在的細胞分裂而來;
4. 生物的疾病是因為其細胞機能失常。
5.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6. 生物體是通過細胞的活動來反映其功能的。
7. 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生命起作用。
建立
從1665年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胡克 (Robert Hooke)發(fā)現(xiàn)細胞到1839年細胞學說的建立,經過了170多年。在這一時期內,科學家對動、植物的細胞及其內容物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積累了大量資料。1759年C·F·沃爾夫在《發(fā)生論》一書中已清楚地描述了組成動、植物胚胎的“小球”和“小泡”,但還不了解其意義和起源的方式。1805年德國生物學家L·奧肯也提出過類似的概念。1833年英國植物學家R·布朗(Robert Brown)在植物細胞內發(fā)現(xiàn)了細胞核;接著又有人在動物細胞內發(fā)現(xiàn)了核仁。
[施萊登 -細胞學說的創(chuàng)立人之一] 施萊登 -細胞學說的創(chuàng)立人之一
到19世紀30年代,已有人注意到植物界和動物界在結構上存在某種一致性,它們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并且對單細胞生物的構造和生活也有了相當多的認識。在這一背景上,施萊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在1838年提出了細胞學說的主要論點,翌年施旺(Theodor Schwann)提出“所有動物也是由細胞組成的”對施萊登提出的“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的觀點進行了補充。這就是《細胞學說》(Cell theory)的基礎。20年后另一位德國科學家魏爾肖(Rudolf Virchow)作出了另一個重要的論斷:所有的細胞都必定來自已存在的活細胞。至此,以上三位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加上許多其他科學家的發(fā)現(xiàn),共同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細胞學說。